对教育有关命题的哲学思考

首页标题    2024新分类    名师论教    对教育有关命题的哲学思考

人的成长就象“春、夏、秋、冬”展开的次序一样,有一个内在的节奏,可是,我们的教育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节奏,过度地重视知识性教育的开发,让孩子在“语文、数学、英语”的习得中超前介入,从一开始就重视理性灵魂的训练,使得中国的孩子普遍地缺少“春天”,缺少感性春天的野性、清新、舒缓、浪漫与原始生命力的勃发,理性的夏日的暴晒、煎熬、辛苦与重复的劳作,到了秋天就多半收获空壳的果实,从学校毕业后,走到社会上就会经受人生漫长“冬季”的煎熬,就会缺少人文教养、内心的强大和强健的体魄,从而人格萎缩、不敢挑战人生的极限。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情感与理智严重地失衡,连一个正常人都不是,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创造性的培养与人生浪漫的情调?在国际大舞台的竞争中,其结局往往是提前出局。

       我们知道: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与常识。当代欧美国家的教育体系是从“心”开始的,也就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的。主张学习与教育要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以兴趣为中心,反对压抑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死记硬背,强调从做中学,强调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多动手做项目,努力培养兴趣、体力、观察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于是中国的孩子“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西方教育的孩子“输在起点,赢在终点”。

       “拔苗助长”的教育体系,侧重的是“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核心课程的系统训练,这是一种重知识、重理性、重科学、重智商开发的左脑型教育,缺少自由玩耍与体育,缺少艺术活动的浪漫,缺少劳动与品格的塑造,缺少“爱心”与生态世界观的培养,过早地让孩子在12岁以前接受太多的知识灌输与逻辑思维训练,抑制了形象思维与情商的生长发育,使右脑神经细胞由于缺少外在的形象化物象的刺激而全面萎缩,从而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生命激情与创造性,失去了生活的丰富与生命的诗性。这显然是教育的失败。

       人生就像是与自己比赛的马拉松赛跑,需要“先慢后快”,人格先成长,智能与技术后成长;体能与意志先成长,知识与技能后成长。这样培养的人就越来越有后劲。如果刚开始就起跑快,拼命往前冲,也许会赢前面的几公里,但由于过早地耗散了孩子的元气与能量,就多半会输掉后面的几公里,或是坚持不了跑完全程。教育要打好人生的基础,就要有全局观念,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以人文教育为中心,重视体育、音乐、文学、美术、手工、人文历史地理、科学、数学、写作、社会研究、外语等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切切不可以“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初中高中化”,染上急功近利的浮躁病;要还少年儿童纯真和快乐的童年、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青春,遵循“自由—选择—责任”的人格建构规律,强调“体验—理解 —实践”,使“身、心、灵”在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得到健康、自主、快乐而尽性的发展。

       教育是很朴素很真实的工作。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格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优秀就是一种好习惯。习惯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从小养成的好习惯是一生花不完的利息;从小养成的坏习惯是一生还不清的债务。我们搞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不应把素质教育搞得玄而又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2018年6月25日 14:5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