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有药可救吗

首页标题    2024新分类    名师论教    教师职业倦怠有药可救吗

平日里,在学校不难发现有些教师上班总是唉声叹气,盼望着星期天,计算着节假日。对于学生,没有热情,老是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对于工作,只是应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实,这都是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教师职业倦怠可以看做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早在十年前就有调查发现,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超过60%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已经有相当部分教师出现了情绪疲惫、缺乏个人成就感等工作倦怠。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戏谑说:“前生杀了猪今生来教书前生杀了人今生教语文。”“当教师是摸错了门,当语文教师是摸错了房。”私下里发牢骚,开玩笑:“你们学生是判了有期徒刑,只有三年;我们教师是判了无期徒刑,遥遥无期。”可见,我们很多老师已经不是一个“倦怠”了得!

然而,如何疗救职业倦怠,不少专家开出了药方,只是大多治标不治本,收效较小。擒贼先擒王,治病要治本,只有扶正固本,激活自身机体调节机制,才有根治的希望。

一、创造是快乐幸福源泉

每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都是热情四溢、豪情万丈的。可是几年下来,一切新鲜感都没有了,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自己的人生可以一眼望到头,就像一头被蒙上眼睛拉磨的驴,永远在机械地打着转。然而,创造就不一样了,有着无数的宝藏等着自己去发掘,有着美丽的画卷等自己去欣赏,有着无数的幻境等自己去历险。这里有希望,这里有奔头,这里可以不断超越自我,获得精神成长与价值确证,我们热情高涨、快乐无比,幸福满满,获得从未有过的高峰体验。创造意味着不走寻常路,要进行探索性工作。尽管教师工作的舞台不大,拘束很多,但只要有一颗创造的心,总是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大家知道马小平老师吧?他说:“干教育这一行,如果不是十分的热爱,干得不愉快,而且还痛苦,那就真正要赶紧改行。但是我们如果执意选择教育,那我们就得朝最好的方面去做。”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不走寻常路。马小平认为语文教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而事关人格养成、公民责任以及智慧与情感。据他八十年代的一个学生回忆,马小平老师只用一年的时间教学生应试,其余时间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量讲述鲁迅、卡耐基及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而课外,马老师还经常和他们下围棋、国际象棋,打桥牌,打篮球。他更多的时间是给学生开阔视野。2004年他被查出患有脑瘤,然而这种使命感让他坚持一边治疗,一边工作。他要与教育灾难赛跑,与脑瘤病魔赛跑,决定编写人文读本。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阅读,选入137篇文章,16个关于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主题,共90多万字。北大钱理群教授对该书作了这样的评述:“正是在这本人文素养读本里,马老师给学生打开了无数道宽阔的大门,通向一个又一个思想的高地……”他七月份完成治疗,不过休息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到九月份时,他便回学校上课了。因为创造就是最好的良药,让他精神十足。他在深圳中学成立了人文教育工作室,为数千名学生开设人文素养课,这些课程深受学生们欢迎,他也数次并评为深圳中学最受欢迎的教师。通过精彩的讲授,他将爱、美、真、善的种子种入学生们的心中,启蒙他们的心智,他用他自己的努力,诠释着他的那句追问:“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走多远。”

能创造就没有倦怠,马小平老师做到了,从而超越了自我。

二、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师生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灵魂的唤醒。没有交往,我们教师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教育的发生。正因为有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才会发生许多动人的故事,呈现许多感人的场景。这些故事,可以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一次提问,可以是你扶正学生腰杆的举动,可以是学生犯错时你语重心长的一声询问,可以是你饶有兴趣的一个眼神……不管这些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只要你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感受,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便会镌刻在你的脑海,而你所做的一切,也会铭在学生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因为交往,因为故事,让我们彼此分担忧愁,分享快乐,教师从学生的成长进步中获得无尽的幸福。所以,我们可以不做名师、不做特级教师,但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故事的教师,并且因此而温暖幸福

李镇西老师最大的成功在于他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师。他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能一如既往地鼓励生活贫寒的宁玮,并与之通信八年之久;在课下和学生一起玩斗鸡,假期和学生一起踏青旅游;因误解一位学生而主动向其道歉,并放学后挥动扫把为该生值日以表歉意;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李镇西的教育信仰,这是他教育艺术“十八般武艺”中的精髓,这是他对学生真诚的心灵呼唤。他以心交心,用爱赢得了爱,从中享受快乐,体验美好,与倦怠何有哉!学生毕业了,交往没有停止,故事没有结束。李老师一次次和学生通信,一次次和学生通话,寻找机会和同学再次相聚。当年批阅的作文本,写给学生的生日贺卡,学生送自己的剃须刀等都被一一收藏;时隔30年,一盘录音带被翻出来了,那清纯的声音在岁月时空中滋滋回响;时隔30年,那些记忆的影子——一帧帧发黄的黑白照片在学生眼帘一一掠过;时隔30年,那一本本班级毕业册整齐地摆在同学们的眼前:《未来1》《未来2》《童年》《少年》《花季》《恰同学少年》……岁月无痕,彼此珍藏。一届届的学生来了又去了,李老师为孩子们封存着一份完整的、弥足珍贵的青春印记。

有故事就没有倦怠,李镇西老师做到了,从而收获了幸福。

三、让学习成为一种爱好

人这一辈子要是没有一两样爱好,那么他的人生一定会了无生趣,索然无味。但爱好不当,也可能会玩物丧志。如果我们将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职业结合起来,相互促进,那就再好不过了。因为我们教师的职业,是“教会学生学习”,如果教师不学习,那是很荒唐的。让读书学习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爱好,应该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而不是靠行政手段的推动与培训。因为学习,可以让我们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能像儿童一样睁大眼睛看世界,获得新鲜的体验和无穷的乐趣因为学习,可以让我们超越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获得开阔的视野和无尽的心灵空间。因为学习,让我们怡情养性,形成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富有智慧和经验的人,往往都有长期的阅读史和学习习惯,他们视野开阔,有趣味有追求,有独立意志和见解,这些人即使遭遇社会不幸,被边缘化,挤压到“圈外”,也能不放弃精神追求,最终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精康老师说过我的生命里有两样东西值得我敬仰和追求,一个是我的书,一个是我的学生。” 2007年这位著作等身的老先生却被告知一个不幸的消息——角膜炎。可是他还是放不下书本,仍然要坚持读书,坚持写作。最后,大家拗不过他,老伴自告奋勇成为陆老师的“眼睛”。陆老师钟爱的书,老伴总是一字不落的读给陆老师听。儿子心疼父亲,毅然成为陆老师忠实的“书记员”。陆老师口述,儿子负责记录、整理。这一年,陆老师发表于省级以上报刊的专业论文合计达40篇。陆老师爱好读书,乃至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因此课堂上的陆老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学生如坐春风,如入宝山。学生形容陆老师说:“陆老师就是一部书,一部经典名著。”学习研究的爱好让陆老师乐此不疲,永远年轻。陆老师从教40多年,著作等身,发表650多篇研究论文,其学术水准之高,让人叹为观止。这么多文章,大多是他学习研究的成果,都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结晶,以致下笔成文,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曾经有人提议陆老师申报“特级教师”,陆老师都婉拒了。他说:“我读点书,旅旅游,人生快意之事莫过如此了。”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读书学习与名利无关,而是出于天然的爱好和自觉的生命追求。快乐由己,陆老师做了最好的诠释。

爱学习就没有倦怠,陆精康老师做到了,从而提升了境界。

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所谓教师职业倦怠,本质上还是自身生命被程式化、机械化,生命受阻,精神委顿,要想根治职业倦怠,那就需要打通生命通道,给自己找一个出口,给自己一份希望,给自己一种意义。相反,如果整天是重复劳动,原地打转,被分数牢牢箍紧,被职称死死钳住,被收入无奈纠结,那样不病才怪,不倦不怠更是不可能!只有我们的人生丰富了,我们的专业进步了,我们的事业发展了,一切的职业倦怠才会销声匿迹,才会精神饱满,劲头十足,永远地快乐和幸福,书写出我们教育人生的美丽画卷。


2018年6月25日 14:56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