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当从“心”强起来

首页标题    2024新分类    名师论教    教师专业成长:当从“心”强起来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教师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基本要求。“四有”要求内涵丰富、寓意深长,为广大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下教育改革比较热的一个话题,它是提升教师素养、涵养其精神的当务之急。广大教师要增强践行“四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四有”要求为基本遵循,从“心”强起来。

  心有忠诚强信念。雄鹰有志于蓝天,故拥抱辽阔;游鱼有志于汪洋,故拥有浩瀚;教师有志于教育,方能桃李满园。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就是要求教师应具有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普通人所不具备的专业素养。认同并从内心热爱教育这一事业,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条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要保持思想的先进性、纯洁性,教师就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只有教师树立了坚定信念,才能把这种信念传递给毎一位学生,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理想信念不仅是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也是每位教师的灵魂之钙,更是毎个学生急需补的品质之钙,这个钙补得及时,就会让每一名师生坚定成长方向,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古人云:“操守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所谓“真宰”者,就是心中的理想信念。教师之“真宰”,就是将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其本,净其魂,三尺讲台,一片丹心;就是学博为师,德高为范,师道为本,师爱为核,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生命灵魂的唤醒者和铸造者。信念坚定,则为师目标明确,动力无限,永葆激情,专注成长。在与每位家长、各种社会力量打交道中,在各种选择、诱惑面前,都能信得过、守得住,在大是大非面前,原则强、方向明,忠诚笃信、高风亮节。信念坚定,则为师不贪念世事繁华,不纠结名利得失,于喧闹中自守一份安静,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毕生心愿。在各种风险、困难面前,敢担当、敢亮剑,做到信仰不迷茫、精神不迷失、话语不乱讲,“其身正,不令而行”,牢固树立进取意识、责任意识,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教师信念之可贵,在于律己之严,奉公之诚,更在于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缕缕情怀,在于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拳拳之心,还在于坚守内心,躬耕三尺,观幼芽初萌,听禾苗拔节,等一季花开。

  心系学子固根本。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教育就是使学生启慧达聪、感悟生命的过桯。汉字“聪”,从字义讲,是指不仅要善于听,还要用心悟,特别是要勇敢地在心上打开一扇窗户,睁开眼睛看世界。教育研究的本质是发现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发展的內在基因,探寻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DNA。因此,教师每读懂一名学生,就意味着其在专业发展道路上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教师的使命是立德树人,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多元智慧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帮助学生圆梦的广大教师,必须寻求不同个性的交融、多元声音的交响,创设“和而不同”的世界。然而,当下热闹喧哗的生活、纷繁复杂的世象、浮躁纷乱的网络、急功近利的世风,正在一点点向校园蔓延,向孩子们的心灵高地侵蚀,很多孩子出现思想消沉、心智茫然、性格急躁,不专注、不合群、无礼法,多动、厌学、承挫能力差等不良倾向。这些都给教书育人工作带来许多难题,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命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挌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这是当下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素养的“核心”内容和方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更新。唯有凝神聚气,强基固本,方能克服“本领恐慌”、 精准发力。“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面对每一届新生,为师者都需不断涵养一心为生的底气,自觉把对爱学生的情感转化为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转化为创新发展、埋头实干的行动。心系学子,要“求新”。课程把握居高临下、精准到位;知识讲授才华横溢、趣味盎然;课堂驾驭收放自如、张弛有度;问题解决举一反三、游刃有余;关注学生体察入微、呵护备至。从教学理念至教学方法,由环节设置到教学机智,都需用心斟酌,仔细打磨,锲而不舍。每节课因了你的信念、情操、学识在闪光;每个学子都因你的言语、微笑、关爱在成长。心系学子,要“求真”。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少年都是一棵美丽的花树。放下为师尊严,走进孩童心灵:荷锄耕田、培土撒种,朝采露珠串串,暮对霞光满天。与学生相拥,与世界相融,师生共成长。

  “不舍义行,方为崇高;不拒善小,乃成伟大。”与其终日浮躁贪求钟鼓馔玉,莫如静心沉潜累积育人之道;与其苦心钻营难以示人的“功名利禄”,莫如热枕涵养为人师表的“园丁情怀”。多一些“人类灵魂”的阳光情怀,少一些追名逐利的功利冲动,“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心怀事业敢担当。志当存高远,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教师的成长只有与教育事业的需要和学生的利益诉求相一致才有意义。无师不成教,无责难尽职。西汉戴圣《礼记.杂记下》曰: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教师的担当,内涵和要求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坚守责任、不忘本真,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真正做到用渊博的知识培育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以诚挚的关爱温暖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润泽学生。

  哲人说:“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而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轻松。”生命的意义在于负重前行,人生的价值在于责任担当。为师之担当,要理论引领。剑有剑谱,兵有兵法。以谱练剑,参悟招式奥秘,苦练可成剑圣;以法带兵,总结成败经验,常思可为兵神。为师读学科理论,多一些专业素养;读师德理论,多一些教育坚守;读成长理论,多一些成功策略;读科研理论,多一些育人真谛。当丰厚的理论学识转化为教师睿智的思想时,教书,就会变得灵动挺拔;育人,也必定会香溢满园。为师之担当,要爱岗敬业。敬业,最基本的要求是恪尽职守、守士负责,不挑战社会规则。要像习总书记叮咛的,要有“钉钉子”精神,摈弃浮躁和懒散,练就自身过硬本领,凝聚勇于担当的魄力。教师的担当不仅表现在通过自己的人格和行动、方法和德行,培养学生“脑子活”,还表现在细微处:上好每一节课、批阅好每一份作业,给垂头丧气的学生一句热情的鼓励,给无精打采的学生一个轻轻的拍抚……

  古人语: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担当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板凳须坐十年冷,积淀的是功力;腹有诗书气自华,散发的是底气。唯有功力和底气,教书才会有办法,教育才会有章法。

  心存敬畏守底线。心有敬畏,行有依归;心无敬畏,堤必溃决。敬畏体现的是一种为师态度与为人境界。教育学上有个“漏斗原理”。意思是说,对于孩子教育,从小要严格一些,因为一些不好的习惯已经养成,纠正起来要花更大的精神、需更多的技巧。这个原理意在提醒人们重视启蒙教育,从一开始就定好标准和规矩,心存敬畏、不逾越底线。但对于教师来讲,仅仅严在起跑线上是不够的。越是立德树人重任在肩,越要“打铁更需自身硬”,一把戒尺量始终。如果我们忘记了初心,失去了定力,丢掉了教育的本真,也就愧对“灵魂工程师”的美名;如果荒芜了内心那一方圣洁的净土,忘却了教书育人的基本遵循,又怎能坚守教育的精神高地,呵护那些正在盛开的纯美花朵?

  莎士比亚说:“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心存敬畏,就是捍卫教师的尊严;守住底线,就是守望教育的未来。面对祖国未来的花朵,教师需要这样的“尊敬、神圣和严肃”。教师之敬畏,要有“爱”。教师要有一份对教育的执着与热忱,这种大爱情怀的拥有,展现着教师的教育情怀,表征着教育应有的温度。献身教育事业,坚守师德底线,是一名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其保持专业成长之树常青的“灵丹妙药”。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因为有爱,师生情感易产生互动与共鸣,催发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效其行”。优秀的教师,善于用仁爱感化每个律动生命,用温情去唤醒沉睡的灵魂,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心灵关注和精神引领。教师之敬畏,要善“思”。教师要善于以自我反思催生其精神成长,不断审慎地对待新问题,时时、事事做到慎初、慎微,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讲:如何追求“应为”,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何不负“须为”,切实履行职责和使命;如何抓住“可为”,做时代的开拓者;如何突破“难为”,倾力探索创新;如何止步“禁为”,敬畏法律和道德。自觉让理性的法则为自己的行为导好航、圆好梦,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好教师。

  总有一些东西,是比轩敞的房舍更值得尊崇与奉扬。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怀揣梦想,历经持续不断的磨练、裂变、聚合,才会涵养精神,提升品质,收获四季芳香,一如香料的提炼,捣得愈碎,磨的愈细,香得就愈浓烈。

  金一南在《心胜》一书中写道:真正的力量首先发自内心,心胜则兴,心败则衰。教师精神原野的丰饶辽阔、价值追求的百折不挠、内心世界的坚韧强大、教书育人的梦牵魂系,无不缘自心有忠诚、心系学子、心怀事业、心存敬畏的支撑。“意莫高于爱生,行莫厚于乐教。”一花一世界的追求、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尤需我们教师在专业发展成长的道路上,从“心”强起来!


2018年6月25日 14:5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