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爱三立”为核心,打造温暖思政课堂

首页标题    2024新分类    名师论教    以“三爱三立”为核心,打造温暖思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教育在少年儿童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上好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下一辈形成统一、稳定的三观,关键在于教师。传统的思政教学形式单一,如何打破思政课固有印象,打造有活力、有温度、有意义、有思想余韵的思政课堂,已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
 
打破学科界限,以爱育人
思政课是德育的第一主课,却不是唯一主课。只有延展课堂的广度,使思政课成为连结各学科课程的纽带,才能建设出有温度的课程体系。琴修德,棋开智,书练体,画蕴美,在体育、美术、音乐、劳技等多学科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已成为趋势。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教材中的主题单元进行思政教育,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因子。
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肩负了铸魂育人的任务。翻开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的卷首页,五十六个衣着各异的人物画像赫然出现于纸上,学生从画像中可初步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含义,进而加深政治认同感。在学习描写先进人物、歌颂革命英烈的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时代背景讲解知识点,适时进行情感引导。祖国的壮美河山、民族建筑也是生动鲜活的教材。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通过鉴赏课文优美、简练的语言,能够让学生从如诗的文字表达中感知“身临其境”带来的心灵共鸣。除了品鉴语言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可通过播放图片、影音等方式,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祖国的壮丽风景,使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深深植入学生心田,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出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外,语文学科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向外延伸,开发以红色文化为基本理论、以英雄典型事迹为主要题材的红色文化课程。例如:红色故事演讲、红色诗词鉴赏、红色剧本演出、红色书法展示等,也是实施思政教育的途径之一。
 
扩宽教学视野,以情优教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时代精神与中华文明相辅相成。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围绕“三爱”来建设有温度的乡土课程体系,立德树人。
乡村是乡土文化资源的沃土,教师可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发乡土校本课程。我校位于马达小集镇,镇子依婺江古道而建,毗邻兰湖风景区,先天的条件使华夏农耕文化在此深深扎根。依托这一资源,我校教师以学校为基地,建设地区性耕读特色课堂,合理地扩展教学内容,在校园里开了一个户外教学点:生态种植园。教师结合当地乡土文化推陈出新,给孩子们讲校名的由来,追溯农耕文化历史,开展农耕实践活动,致力培养一批具有勤劳、质朴、和美精神的学生。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也是乡土文化育人活动的重要一环。随着“三爱三立”思政教育在学校的推广,校园的种植园也迎来了一批新朋友——金银花、何首乌、车前草、麦冬、金钱草……辨别中草药、了解药效、观察中草药的生长过程已经成了孩子们的日常课程。教师则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地讲解草药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发现其中的奥秘,原本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回家后热情地向家长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无形间把中医药的科学价值传递给了户户家庭。
 
结合当下时事,以心共情
若想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堂,必定要注重思政教育内容的时效性。这要求教师自身具备时事敏感度与教育热情,把思政教育浇灌到学生的心坎上。2020年的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这场疫情危机也是一个教育契机,一个个抗疫故事、一名名勇当前锋的“逆行者”,成了思政课的绝佳教材。
教师组织学生网络观看以“防疫”为主题的云端思政课,以互联网交互学习的方式,带领学生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网对网,心连心,低段的孩子学会了正确的洗手方法,中段的孩子拥有了自觉戴口罩、出门不聚集的意识,高段的孩子则拿出切实的行动,帮助家长在家进行卫生消毒。“停课不停学”期间,收看抗疫故事已是学生的每日必修课。听到那些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孩子们开始思考作为中华儿女的担当。思政教育带来的力量深远又持久,它教会了孩子们爱国爱党、敢为人先的品质。思政课是一本记录万千感动的有字之书,但更多的时候是一册凝结人心、提升涵养与道德情操的无言之书。
共情力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只有立足当下,紧跟时事,从时事中汲取教育灵感,剖析教育案例,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内化吸收思政知识,才能产出有深度的教育思想。而思政教育则是一种追求,向着“立德树人”的目标前进,才能培育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万千桃李。
康有为曾说过:“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 以爱哺育人,以情塑造人,以心感化人,以“三爱三立”教育为线,所有的思政教育都是共情的德育,所有的思政课堂都是有价值、有温度的课堂。
(兰溪市马达中心小学    蒋丽丹)
2020年6月29日 14:35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