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说 | 优化共育路径,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首页标题    2024新分类    园长说/校长说    园长说 | 优化共育路径,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家园社协作育人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协同合作、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同时促进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一部分总则第三条写道:“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本身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社会力量的支持;那么,幼儿园如何与家庭社区统整合力,做到全环境立德树人呢?淄博市齐星幼儿园在“优化共育路径,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新模式”方面做了如下实践探究:

一、建立健全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健全了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组建了由教师、园级家委会、专家、双报道社区参加的协同育人小组,各班成立家委会,协调家长工作;制定协同育人计划、社区资源目录清单、“请进来走出去”计划;根据计划组织开展有特色的家园社协同育人工作。完善的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协同教育网络,保障了家园社协同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探索丰富多样的协同育人活动模式

模式(一):成立“智慧父母学苑”家长学校

成立“智慧父母学苑”家长学校,教师协助家长提高教养技能,了解儿童心理,掌握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条件,这是家园社协作育人的重要基础。以绘本为载体,进行家庭教育讲师宣讲,给予家长有针对性的家教指导,构建多元的家园共同体共成长课程,持续稳步提升幼儿园社会效益,努力构建家园共同体,提升教育满意度,使幼有优育向幼有善育转变。

1.专题课程。面向全园家长,每学期一次专家讲座;面向级部家长,园内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适合本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沙龙专题;面向班级家长,骨干教师组织体验式家长会。面向新生家长,开展新生入园五部曲,组织开展园长专题家长会、家有萌娃专题讲座、班级新生家长会、家长约谈、亲子一小时、半日入园等活动,全面缓解家长和幼儿的入园焦虑。

2.基础课程。根据主题教育、安全教育、劳动启蒙、绘本阅读、入学准备等活动,各班每周末根据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发布家庭教育指导小贴士,给予家长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亲子实践课程(与幼儿园课程相衔接)。自然实践课程:春游、秋游、种植、采摘、写生等;社会实践课程:参观小学、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

4.采用一对一咨询跟踪指导——家访:更精准、更个性化(一人一案)。优化家访活动,家访前班内教师统一思想,明确家访目的,问题聚焦有针对性,深入分析孩子的发展,达到和家长手拉手一起支持孩子向前走的目的。

模式(二):“六个一”家园日常沟通机制

以儿童为本,以情感为基石,落实“六个一”(一声问候、一个拥抱、一句沟通、一个故事、一张连心卡、一个视频)家园日常沟通机制,通过抓日常、日常抓,助力家园同步教育。

一声问候、一个拥抱:早上入园时,老师甜甜的一声问候“早上好”、亲切的一个拥抱,温馨的拉近家园距离,让家长、幼儿感到温馨、舒适。

一句沟通:入离园时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反馈幼儿情况,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特殊事情及时处理,以免发生误 会。

一个故事:每周三的“甜嘴巴故事会”,老师推荐一个温馨的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家园共育提供有力的助手。

一张连心卡:发放家园连心卡,连心卡上有园长室、教务主任的电话,家长可通过连心卡反映问题和建议,由“家长诉求工作室”进行梳理并做出解答。

一个视频:每周一个视频,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助力家园同步教育。

模式(三):双向交流,即“幼儿园到家庭”和“家庭到幼儿园”的双向交流。

1.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家园交流的策略。每个班级利用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畅通沟通渠道,将幼儿一日生活与学习的重点及活动掠影发布到家长群,全园整合各项特色活动以周报和专题形式上传公众号,使家长及时掌握幼儿园的教育动态。

2.针对高需求幼儿,开展级部教研,商讨方法策略,不断跟进研讨,建立高需求幼儿“一生一档”关爱制度,实行“一对一”双向沟通与指导,形成个案。

3.建立家长约谈机制,实行每周一约谈各班教师根据每名幼儿的不同情况,可采取家访、面对面约谈等方式,保证一学期和每位家长都有一次深入沟通。约谈采用一对一约谈和小组约谈相结合的形式。个别约谈继续采用分享游戏故事的方式进行。提前准备好约谈家长孩子的游戏故事,通过分享故事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或不足,给出家长具体的指导建议。

4.组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更直观的了解幼儿在园一日生活。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半日、一小时开放活动,让家长通过参与体验多角度了解幼儿在园生活,保证一学期面向所有家长都开放一次。

模式(四):请进来  走出去

1.在全面了解各位家长的职业、兴趣、特长的基础上,邀请家长、社区工作者参与各项活动,比如在“童话剧”展演活动中,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道具参与展演,请义工爸妈进园讲故事;“爱牙日、爱眼日”时邀请医生爸爸或妈妈进课堂,科普专业知识等;再比如开展节日节气活动时,可邀请家长进课堂制作并品鉴节日节气美食,感受四季的变幻。由家长执教的教学活动,由于专业性较强,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唤醒班级更多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开发与实施、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拾遗补缺、促进提高的作用。

2.摸底排查社区可利用资源,形成志愿资源台账。社区公共资源如爱国小广场、城市书房、科技馆等;社区人力资源如社区乐队、义工队、环卫队、党员小组、网格员等。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如:请小学生走进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教育活动;国家安全日请军人走进幼儿园,开展国防安全主题教育;重阳节请社区老人走进幼儿园和孩子们共度佳节;清明节国庆节,请孩子们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等。

模式(五):共同决策

幼儿园成立家委会、伙委会、安委会,每学期定期组织会议研讨,听取家长委员会的反馈意见,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积极性,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管理中来,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

综上所述,我们家园社协同育人研究,通过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有机制、有内容”的家园社协同育人新模式。家园社三方焕发了内生动力,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力推动了协同育人活动的深入、有效、可持续开展,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撰稿人:淄博市齐星幼儿园  殷艾苹

2024年6月7日 08:35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