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暨明德云学堂2024年学术年会于北京隆重举行
秋满京都,盛会再启。2024年11月6日至7日,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暨明德云学堂2024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0名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30余万教育同仁线上参会,于交流中研深,于探讨中精益。
本次论坛为期两日,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大会主题,丘成桐、王文湛、金一南、谢维和、雷朝滋、彭凯平、樊登、唐江澎、窦桂梅、刘希娅、王崧舟、李镇西等30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局校长亲临分享,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擘画良策、启悟新思。
恢弘开幕 共话教育
论坛于国家会议中心震撼启幕。开幕式特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大会主席、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彭凯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曹培杰,中国教育报总编室副主任兼新闻版主编王强,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副社长付刚,大会执行主席、明德云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黎明出席。仪式由大会常务副主席、明德云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陈敏主持。
立足新时代的起点,面对数字化的挑战,教育何为?教育何往?大会主席、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彭凯平致开幕辞,对远道而来的教育同仁表达热烈欢迎与诚挚问候,同时以积极心理学知识为支撑,引导与会代表在数字化浪潮中从“心”视角出发,力争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建成教育强国注入更多的温暖与力量。
结合本届论坛主题,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就“提高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发表讲话,从激发兴趣、活动实践、思维锻炼、生态搭建四个方面,论述基础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路径,以个人真知灼见引发在座教育工作者沉思深省。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加强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建设已是时代所向、教育所需、师者所求。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副社长付刚提出,走进现实,教育发展仍有诸多困境,亟需聚合多方力量,共商解决方案,以众人之智夯实教育发展之基,以教育之本充沛民族复兴之力。
明德云专注教师专业成长,应时代呼引而兴,是教育数字化内容和平台的提供商,也是科技赋能教育的先行者。明德云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黎明作为大会执行主席发言,以“一次相聚,一年坚持,一生陪伴”为关键词生动讲述在教育领域创业发展的情怀与初心、感动与实践,并诚挚希望能与更多心怀大爱的师者同行,为建设更美好的教育未来不懈奋斗。
“将数字化转型的火种播撒在教育教学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仪式最后,大会常务副主席、明德云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陈敏振聩发声,同时期待各位教育路上的有志者、问道者能通过此次论坛学习点燃思想之火,凝聚智慧之光,共同点亮中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璀璨征途。
思想领航 名家云集
统筹伟大复兴全局,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凝聚了一系列重要教育讲话精神。首场讲座,资深教育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建成教育强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专题分享,带领与会同仁理解教育方针、涵养自身品格、明晰育人方向。王司长从教育强国具备的3个特点,建设教育强国的5项坚持、5大工作展开叙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艰巨宏伟的任务,需要更多的教育人员躬身入局,为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强国发展贡献更多的智力与活力。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在《教育数字化的三种形态与特点》主题分享中以研究数据阐明数字技术对社会及教育的影响,指出教育的发展应与社会历史的趋势保持一致,教育工作者应顺势而为。基于现有研究,谢教授从教育数字化工具性、知识性、社会性的三种形态出发,阐述数字科技改变教学手段、数字文化影响教育内容、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链接等问题,并鼓励广大教师要加强数字知识与技术的学习、注重精神品质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强化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互关系的研究等,以此不断深化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解与践行。
“教育为什么要数字化?”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在《教育数字化与未来学习》讲座开篇犀利发问并给出答案:一是我们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教育也需要数字化;二是要通过数字化解决过去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难题。雷司长表示,目前教育发展正面临着“两张皮”的问题,即教育教学与智能技术的发展脱节。为突破困局,位于需求侧的教育主体必须主动以数字化进行自我革命,从学生、教师、学校、课堂、课程、评价等多个维度全面转型,进而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美好的未来教育新体系。
围绕《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主题,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精彩开讲。“世界上没有一个科技先进的国家需要长期倚靠其他国家培养自己的需要的人才。”结合自身多年的人才培养经历,以及对国内外人才培养成果对比的研究,丘教授指出,我们必须要“建立更多的一流大学”“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初中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挑选、培育”等,并以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数学领军计划”“丘成桐少年班”等新型选才育才模式的实践成果为例,真切展现本土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所具有的潜力空间与辉煌前景。
著名心理学家、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彭凯平做《数字化时代学校如何应变》专题讲座,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为学校实现高质量办学育人提供妙计巧思。深潜数字洪流,彭凯平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大数据分析、图像和视频识别、语音识别与生成、个性化医疗、客户服务等实际应用中的成果已超越人类,但就创造性、情感理解、复杂决策、伦理价值等方面而言,人类仍具有显著优势。彭教授点明,人工智能时代下,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理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倡导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使用AI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其心理层面的健康成长。
作为现代科技前沿,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适应性,正重塑着教育生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曹培杰以《生成式人工只能重构教育场景》为题,深度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转型的影响与作用。从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所获成就出发,曹所长认为“人机共生在未来将成为一种常态”,并进一步解释AI变革教育的一般路径,即“赋能:对标准化教育进行调优”“变革:创造因材施教的新范式”“重塑:形成智慧教育的新形态”。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教育场景是一个漫长过程,曹所长呼吁并期待广大师者携手共进,全面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为之奉献与努力。以《教育数字化与拔尖人才培养的校企实践探索》为核心议题,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万飞,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永和,北京东方红学校理事长、校长付彦军,洋葱学园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杨临风4位学校、企业代表进行分享。万飞校长浅谈松山湖未来学校的“问学”云课堂探索;吴永和教授讲述数智化转型下的智慧教室系列标准研制;付彦军校长介绍北京东方红学校用信息化思维赋能“一人一案”的人才培养模式;杨临风董事长以丰富案例展现企业开展数字化赋能教育的创新路径等,共同为与会教育者思考治学育才提供新方法、新样态。
信息时代下,只专注于单一学科的传统教学思路与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为此,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以《主题教学的跨学科实践探索》为题,详解清华附小的教育实践。基于五育融合理念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窦桂梅校长对语文课堂进行教学变革,强调教师要以特定的主题带领学生习得知识、锻炼素养。窦校长重视“人”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清华附小的“成志教育”实践为例,多样彰显“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的蓬勃教育生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江澎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先事项》主题讲座,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见解和行动建议。唐江澎校长首先区别了拔尖创新人才与英才教育两个概念,并对是否要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给予肯定回应。通过案例梳理,唐校长指出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有教育方法和机制保障两个堵点,并对此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5条优先事项与5大行动方向,智慧助力教育前行。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被正式写入二十大报告,成为了党和国家的明确意志。大会第二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周彬做《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困境及突破》专题讲座,趣谈“聪明孩子”与“优秀孩子”不同的选拔培养之途。周彬校长首先阐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肩负着甄别与培养人才的双重重任,在此过程中,必须先实现“甄别”,才能达成“培养”。周校长强调,区分聪明孩子与优秀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提供只有聪明孩子才可能学会的课程,让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独立形成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贯通培养体系,以此不断充盈大中国拔尖创新人才洪流。
一代大儒精神不灭,墨池薪火相传至今,根植千年的天府文脉孕育出了西南区域教育的璀璨明珠。成都市第七中学党委书记易国栋以本校办学特色为基,做《创新素养和报国情怀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根魂》主题分享。易国栋书记指出,成都七中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历史悠久,已收获累累硕果,并基于这一事实,从课程设置、价值理念、培养体系等方面分享了7条思考与建议。“明价值、厚基础、重素养、宽选择、扬创新”,易书记特别谈到,要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理念信仰、道德修养、健康人格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以德润心、以德促学。
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一所文化底蕴深厚、办学成绩卓著的百年名校巍然屹立。“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黄月初以《主动投入,全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题,畅谈湖湘名校的教学之法、育人之路。从顶层理论出发,黄月初校长引领众人明悟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丰厚知识、能力综合发展、思维严谨创新、品格优良自控的新时代人才。从落地实践触达,黄月初校长以“主动投入”为行动态度,以“素养导向”为路径定航,强调要从课程、师资等维度全面发力,为人才实现创新成长提供重要保障。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学校办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各区域教育管理系统需要重点发力的战略行动。聚焦《教育数字化与拔尖人才培养的区域实践探索》议题,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工委书记、公共服务局局长周文杨,长沙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聂庭芳,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焦淑军3位教育领导代表分别就重庆高新区、长沙市、青岛市市南区三个区域的教育实践展开分享,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以多样有力的落实举措,以丰富深厚的履践成果,深度呈现中国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全新气象。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刘希娅做《拥抱新课程,读懂新时代,以高质量育人赋能教育强国建设》讲座交流。站位于时代发展前沿,刘希娅书记倡导大家应从“新教材、新课程、新时代”3大维度理解时代趋势,坚定价值取向;从“国家课程落地”“课程教学改革”“校本教研创新”3大挑战把握时代趋势,提升育人质量;从“学生”“教师”“学校”3大群体引领时代趋势,赋能教育强国。“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交流最后,刘希娅书记一语点明教育真谛,给予与会教育者睿思。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让焦虑情绪弥漫生命。全国名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崧舟教授以《上课,就是养生》为主题,通过诗意的语文课堂,带领众人回归心灵之美、教育之美。“上课能凝思澄虑,就是养生”“上课能技近乎道,就是养生”“上课能慈悲为怀,就是养生”,结合对《江雪》《长相思》等古诗文的要义剖析,王崧舟教授徐徐阐述教育的深层核心——教育不只是谋生技能,教育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文化的浸润、精神的成长,教育能让我们安顿生命、栖息灵魂。
面对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是“爱(AI)”,还是“癌”?在《AI技术与人的价值》讲座中,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提出锐利疑问。通过对人工智能进行利弊分析,李镇西老师指出,一方面AI将教师解放出来,让教师能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教学与育人;另一当面,AI并不具备自我意识,在情感交流、人文关怀等非预设性问题具有明显缺陷,而这也正是未来老师难以被取代的独特优势。李院长表示,AI对教育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但归根结底未来仍是“人”的时代,明晰人的价值与优势并通过教育不断强化,这是当前师者应关注的发展要点。
数字化时代,领导力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属能力,而是每一个人生存、发展所需的“硬技能”。“帆书”APP创始人、首席内容官樊登做《可复制的领导力》专题分享,详解何为有生命力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樊登老师指出,生命是一个复杂体系,其核心便是生命力,而领导力是生命力的外显之一。他阐明,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教师的培养,一个学校的打造,都是一个复杂体系,如果拥有“爱”“尊重”与“欢笑”,他们的生命力将不可思议,但如果缺失这三者,最终结果或是学校、家庭和孩子三方的悲剧故事。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少将、著名战略问题专家、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做《大变局时代挑战与考验:坚持信念砥砺前行》主题讲座,深析当今国际格局的崭新变化。金一南将军以最新的学术观点作支撑,选最新的中国国内外事件为例证,引古今中外相关史料为佐证,指出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受到冲击,全球权力结构正在重塑。他强调,这种变革为国家和个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应坚定信念,坚持自己的理念和目标不断前行。
圆满收官 待续新篇
至此,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暨明德云学堂2024年学术年会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论坛着眼时代前沿,聚焦教育热点,以教育数字化为翼,以教育家精神为魂,是一次知识与智慧、交流与思考的学术盛宴。期待各位师者能借由本次论坛深刻把握教育变革之机、发展之机、创新之机,为中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赋予新的澎湃动力!
展望未来,明德云联合旗下品牌紫清研学也将继续深耕教育领域,以数字科技赋能中国教育转型,以新型培训模式助力教师启智增慧,以寓教于乐的素质课程推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以更用心、更精心、更暖心的服务与探研持续发力、寻求突破,让教育的美好不断发生。